皮在癢!中醫治異位性皮膚炎不復發

夏天氣溫高張,下午雷陣雨過後,空氣又黏黏溼溼地,到處可見孩童,甚至成人,皮膚上出現一點一點紅斑,又癢又痛,常抓個不停,個個像「紅豆冰」;甚至嚴重影響工作與學習情緒,這是異位性皮膚炎在作怪!

一般人人常分不清楚異位性皮膚炎與蚊蟲叮咬的差別,誤擦蚊蟲藥膏以為可以緩解症狀,其實不然,恐因治療錯誤而演變成汗皰疹,若是進一步惡化成濕疹,治療時 間就要長達至少1年。蚊蟲叮咬雖然一樣會搔癢紅腫,但通常有叮咬的傷口,而異位性皮膚炎則會不斷出水泡,結出厚皮。

異位性皮膚炎在過敏的疾病中,發生率應該和過敏性鼻炎不相上下。簡單來說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過敏性皮膚炎,大多在嬰幼兒時期發病,和遺傳有高度相關性,患者的比例約在人口的3%~5%,患者出現包括皮膚乾燥、奇癢、搔抓後產生濕疹樣變化、長期導致皮膚苔癬化。氣喘病童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約為20 %。約有一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會合併氣喘、過敏性鼻炎的發作.

要確定是否為異位性皮膚炎,必須要符合下列敘述三項以上,當然也可以直接找醫師確診:

  • 強烈的皮膚搔癢。
  • 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。
  • 嬰幼兒大多在臉部及身體的伸側,成人大多在關節的屈側。
  • 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皮膚炎(一般指超過6個月以上)。
  • 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(包括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乾草熱 (俗稱花粉症)、或異位性皮膚炎等)。

中醫治異位性皮膚炎 治標又治本

如何才能解決異位性皮膚炎這也癢那也癢的痛苦呢?西醫採用類固醇藥物來治療,雖然效果較快,但卻容易復發,症狀會更嚴重。傳統中醫則提供了治標又治本的良方。中醫認為臟腑氣的運行失常引起,排毒代謝功能下降,是引發各種皮膚病症的主因,在治療以止癢為治標,而治本就是要減敏及改善過敏體質。

治療方法應標與本同時兼施

皮膚發炎期治療選須辨其濕、熱程度不同而略有偏重。風濕熱並重者,予以清熱利濕,祛風止癢;熱重於濕者,多用清熱之品;濕重於熱者,宜健脾除濕。慢性者以養血滋陰潤燥為主。常用處方可依證形加以調整

  • 風熱型:發病迅速,以紅色丘為主,泛發全身、劇癢、常抓破出血、滲液不多、舌紅、苔薄白或薄黃、脈弦帶數。相當於急性丘疹性濕疹及部分亞急性濕疹。宜以涼血袪風為主。
  • 濕熱俱盛型:相當於急性濕疹。皮損見紅斑 水瘡,滋水淋漓,味腥而黏,或有糜爛結痂,奇癢難忍,或癢痛兼作,煩吵不安。常有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。舌紅,苔黃膩,脈滑。宜以清熱利濕法施治。
  • 脾虛濕盛型:相當於亞急性濕疹。皮損色暗不鮮,表面有水泡及滲液,部分乾結痂,大便溏薄,舌淡,苔薄白或膩,脈濡。治以宜健脾除濕施治。
  • 血虛風燥型:相當慢濕疹。皮損乾燥脫屑,色素沉著或苔蘚樣變,瘙癢劇烈,舌淡,苔薄,脈細滑,宜養血袪風。

臨床上還觀察到患者常因情緒因素,反覆搔抓引起傷口感染,或因情緒緊張造成氣鬱化火,加重濕熱證候,使搔癢的情形更加嚴重,因此,治療時會視患者情緒反應,酌加鎮靜安神之品。